读书
生命在于探索-《大卫·爱登堡自传》读后感
《大卫・爱登堡自传》是 David Attenborough 写的关于自己广播生活的传记。之前我只知道他解说了很多 BBC 著名的自然纪录片,看完书之后发现他的生活之丰富远超我的想象。 他从小对自然感兴趣,小时候住处附近是著名的化石发现地,在大学学的是古生物学和动物学…
战争是少数人为了利益分配牺牲许多无辜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悲剧-《奥斯曼帝国的衰亡》-读后感
这本书是英国人写的关于一战时中东战场的历史。作者引用了很多参与战争的人的第一手描述材料,感觉比较真实。奥斯曼帝国本来和一战没有直接关系,完全可以保持中立,但部分官员考虑保护或扩张本国领土,在德国的利诱下最终参战,付出了国家被分裂的惨重代价。 虽然奥斯曼帝国在战场表现很努力…
质疑是物理学发展的动力-《新物理狂想曲》读后感
这本书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 Roger Penrose 在 2016 年写的,之前看过他写的《通向实在之路》和《皇帝新脑》,都挺难看懂,内容很多很深,有不少独特的观点,适合有一定数学和物理基础的人仔细研读。 这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对弦论的质疑、对量子力学的深入介绍…
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,做好自己内心的选择-《当呼吸化为空气》读后感
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医生、作家,但在诊断出肺癌之后更多是以患者的感受来写这本书。相比普通患者,他对自己的病情了解更深入,对可能的治疗手段和手术后的影响也更清楚。书里的描写感觉很真实,充满对自己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的遗憾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选择…
葬送许多人生命和青春的时代错误并没有人担责-《陆犯焉识》读后感
这本小说应该是根据多个人的经历修改嫁接而成的。劳改那段经历写得非常详细,让人看得触目惊心,显然是作者调查了多个劳改犯的经历,并经过艺术加工。书里的描写已经很残酷了,但估计现实情况比小说里更可怕,大批量饿死人和人吃人都只是一带而过。 重回上海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大监狱比小监狱对人身心…
多样性、多链接-《智慧社会》读后感
这本书讲的是以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,通过大量监测数据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。 虽然书里说的是类比物理学,我却觉得更像类比生物学或者说进化论。通过大量数据监测发现,人类社会要想有创新,需要更多的有个性想法的个体之间进行充分交流,也就是需要人具备多样性,并且要进行多链接…
少即是多--《简单的艺术》读后感
少即是多 --《简单的艺术》读后感 这本书是法国女人在日本长住的感受,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或碰撞的产物。
书中的观点和建议没有对错之分,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,但却能给人一些生活的启迪。
个人比较认可的观点是 “少而精、少即是多、多感受少占有”。
以前买东西会考虑性价比…
科技神化后的生命意义-《光明王》读后感
这本科幻小说风格和之前看的很多科幻小说差别很大,重点不在于未来的科技进步,在于科技进步后人的社会变化、心理变化。 故事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。
一是宗教层面,印度教、佛教、基督教对人的影响和控制方式,以及宗教之间的斗争。
二是人性层面…
自由来源于秩序、自由保障秩序 -《美国秩序的根基》读后感
这本书主要讨论了历史,从基督教、希腊、罗马和英国到美国独立、制定宪法和内战。作者的核心论点是,美国秩序的建立源于基督教信仰、希腊的民主意识、罗马的法治思想、英国对王权的限制以及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启蒙。 个人认为,美国的成功在于宪法制定时,充分考虑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