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周末,我参观了云居寺,从石京山开始。主要活动是徒步旅行,强度不大,途中有一些台阶。大约半小时后到达山顶。山上有九个洞窟图书馆,藏有超过 4000 块自隋朝以来由僧侣雕刻的佛教经文石板。只有雷音洞对公众开放,里面展示了一些石板,但它们在障碍物后面,无法近距离观看或清晰阅读文字。只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。山顶还有两座唐代塔,但通往塔的道路被封闭。你只能从中坡一瞥金公主塔,而另一座单檐唐塔则看不见。在山中间的茶亭,有一座半立的唐塔,塔尖和五层檐角可以追溯到唐代,但塔身是新建的。
从石京山下约 1 公里就是云居寺,著名的北塔是主要景点。塔基为隋唐风格的中国亭式,而塔身则为辽代的藏式倒碗风格。与四个角落的四座唐代塔一起,形成了金刚座塔。其中,西南角的塔建于景云二年(公元 711 年),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塔。东北角的塔建于开元十年(公元 722 年),是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塔,文字和图像都很清晰。四座唐代塔风格相似,均设有六层檐角的方形佛龛。塔内外雕刻有佛像和人像,外墙一侧刻有记录塔的信息的铭文。
在北塔周围,还有一些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文物,包括一座隋代千佛碑、一座唐代单檐塔,以及来自元、辽、明、清各代的石碑、经柱和其他文物,值得花时间欣赏。从北塔向西望去,山顶还有一座辽代虎塔,但由于时间有限,我没有上山仔细查看。在北塔的北侧,有三座清代塔,采用藏式倒碗风格,纪念三位清代云居寺的住持。
云居寺的南塔原本也是一座辽代塔,但不幸的是在战争中被日本军队摧毁。重建的塔是新的,工艺粗糙,不值得一看。南塔附近有两座辽代塔:一座是万公塔,由辽代的通理大师为纪念隋代开创大师静万而建,他雕刻了石经;另一座是石经地下宫上的压经塔。石经地下宫藏有超过一万块石板经文,只能通过玻璃观看。此外,在云居寺最高的殿堂大悲殿旁,有一座高于一米的辽代天开舍利塔。舍利必须在殿内观看;它们非常小,大约是米粒大小,看起来并不特别显眼。
云居寺还藏有超过 22000 卷明代纸质经文和超过 7000 卷清代木刻经文。中央殿堂设有专门的展览,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经文。不幸的是,由于缺乏对佛教经文的专业知识,我无法辨别它们的意义。
云居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,如果你花时间欣赏,可以在这里待半天到一天。寺庙的环境也很宜人,有松树和柏树、竹林,以及各种猫咪在场地内巡逻和打盹。40 元的门票费用涵盖了寺庙和石京山,物有所值。